“地学”是“天、地、生、数、理、化”(分别为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的简称)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的地球科学的简称,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地球成因、演化规律及探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地质学和地理学是它的两个重要分支。那么,针对目前公众关注度低的问题,地学科普究竟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呢?
一是做视角。因为地学科普的对象是地球及赋存在地壳内或暴露在地球表面的地质遗迹,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地质遗迹能够用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还要知道这些地质遗迹从哪儿来、怎么来的问题,这就是地学科普的视角。例如,一处地貌景观,我们不仅要知道这处地貌应该怎么观赏、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目前所处的环境、影响因子、保护方法等,还要知道它的地层岩石构成、形成机制、形成时代等,同时要查清其地质、构造、地貌、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土特产等之间的关系。
二是做体验。地学科普的目标是过去发生的地质事件所留下来的遗迹,这些事件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虽然它采用的是“将今论古”的方法,但其中的大多数地质事件是人们不能亲身体验的,这就要求地学科普的组织者要选取多种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公众通过不同的体验来了解地质历史的久远、地壳运动的神奇和环境保护的紧迫。
三是做教育。截至目前,接受地学科普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还有大专院校、中小学的学生),因此必须以教育为目的,并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其在游山玩水的体验中学到地学知识。
四是做文化。科学、教育、文化是教科文组织的灵魂,也是我们开展地学科普的主要目的。而对于广大公众而言,最好的科学普及方式就是文化传播,这就需要我们把地学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但是,我们知道,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横亘着理性与感性、形象思维与罗辑思维等几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人想要一跃而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因此很少有人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对地学与文化进行系统的总结。因此,地学科普一定要在文化方面下大功夫,让地学科普真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